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消費]倫敦省錢技

先別說這個了,一起來省錢吧。講幾個我覺得在英國當學生很好用的卡/網站/App。

1.繼前文提到可以在車站買東西吃省錢的Bite卡後https://www.bitecard.co.uk/
英國「窮」學生生活的另一張好卡是NUS Extra卡
http://www.nus.org.uk/en/ 一年年費10來鎊,食衣住行都有優惠碼可拿,
不要說別的,光Amazon買書折5%,ASOS買衣服折10%(有時還會到25%),一年用下來就回本了。

2.買東西前,去Nectar 卡網站申請一張會員卡,可以在Sainsbury's集點,先連上網站再過去Amazon,每筆交易還可以累計點數 http://www.nectar.com/NectarHome.nectar

3. Nectar沒有優惠的,可以查查另一個網站Top Cashback 
http://www.topcashback.co.uk/home
(這是官網)
http://www.topcashback.co.uk/ref/weywawa
(不介意讓我當Referral的話就按這個)
基本上,這兩個網站都是可以賺點數/現金回餽的網站,如果你很常上網路購物,我還蠻推薦的。只要你先連上它們網站,再連到零售商網站,就可以累計,有時也會有優惠碼。

4. 如果你家附近沒有Sainsbury's,那Tesco、Waitrose、甚至是Co-operative food都有自己的會員卡,入會免費,反正只是買東西的時候逼逼兩下,有時會有專屬優惠或Voucher。

5. 學生16-25 Railcard http://www.16-25railcard.co.uk/
一年28鎊,可以加在你既有的Student Oyster Card上,Pay As You Go的Off-peak也可以有優惠。

6. 學生Museum Association Membership
http://www.museumsassociation.org/join/student-membership
如果喜歡看展覽,倫敦大大小小博物館上百個(可能還更多),常態展多半免費,但特展就算看學生票也要快10鎊,這張卡一年年費約£50,憑卡可以免費進大英博物館、TATE Modern、TATE Britain、V&A看特展,一季看一個展就賺回來了。有Smart phone的話,可以下載Art Guide這個App,找看看最近有什麼展好看。

7. 學生聽音樂會的Student Pulse
http://www.studentpulselondon.co.uk/
倫敦愛樂、愛樂管絃、BBC交響樂團......這些樂團都有推出學生票,可以下載App到手機上,直接買票,還可以集點換贈品,一場音樂會只要£4、£5。

8. Royal Opera House的Student Standby
http://www.roh.org.uk/for/students
註冊之後,如果有優惠演出,就會收到Email通知,可以以£10價格,買到原價至少£40、50的票。喜歡聽歌劇、看芭蕾的話是好選擇。

9. English National Opera的Access All Arias
http://www.eno.org/explore/access-all-arias/access-all-arias.php
同上,也是喜歡聽歌劇跟看芭蕾的好選擇。

10. 其他的藝文場館,也多有提供給學生的優惠,有的屬於可以提早購票的折扣,或是當天的後補票。例如Barbican Centre的戲劇跟舞蹈有週三場學生半價的優惠(不是每場都有,要詢問看看),或是Sadler's Wells有演出當天學生憑證Best available seat for £17.5的優惠,都要憑證購買,總之多問一下,說不定就撿到便宜了。

[文化]今夜我可以寫-研究生版

今夜我可以寫下最精彩的paper。

寫,譬如,「夜鑲滿群星
而星星遙遠地發出藍光是因為ABC等物質。」

夜風在天空中迴旋並哀號。

今夜我可以寫下最精彩的paper。 
我愛我的研究,而且有時它也愛我。

如同今晚的夜,我曾擁握書在懷中。 
在無盡的天空下一遍又一遍的讀它。

研究愛我,有時我也愛它。 
怎麼會不愛上它那未來無限地可能呢?

今夜我可以寫下最哀傷的詩句。 
去想我並不擁有我的paper,感覺我已失去它。

去聆聽廣闊的lecture,因聽不懂而更加廣闊。 
而問句墬在靈魂上,如同露水墜在牧草上。

我的研究若不能擁有點數又有什麼關係? 
夜鑲滿群星而我的paper沒有與我在一起。

這就是一切了。遠處有人唱著歌。遠處。 
我的靈魂因失去了paper而失落。

我的視線試著要發現paper,好像要把它拉近一樣, 
我的心尋找它,而它並沒有與我在一起。

相同的夜讓相同的樹林泛白。 
彼時,我們也不再相識如初。

我不再愛它,這是確定的,但我曾多愛它! 
我的聲音試著找尋database來碰觸她的聽覺。

別人的,如同paper曾接受我的review一樣,她將會是別人的了。 
它的標題,它那無瑕的論證。她的無止盡的spelling mistake。

我不再愛它,這是確定的,但也許我愛它。 
白晝太短,而paper太長。

藉著如同今晚的夜,我曾擁它入懷 
我的靈魂因失去了paper而失落。

這是它最後一次讓我承受的傷痛。 
而這些﹐便是我為她而寫的最後的revision。

改編自:Pablo Neruda,〈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日常生活] Spicy Chicken Tagine with Apricots

在Tesco買乾的Apricots的食譜,照著試做了一次,滋味很不賴,所以貼上來。

Spicy Chicken Tagine with Apricots

Serves 4

Preparation time: 10 mins
Cooking time: 35-40 mins

Ingredients:

2 tbsp olive oil
1 onion, finely chopped
2 sprigs rosemary, chopped
1 cinnamon stick
40g fresh ginger
1 red chilli, de-seeded and finely chopped
8 skinless and boneless chicken thighs
175g ready to eat apricots
2 tbsp clear honey
1x400g tin chopped tomatoes
salt and pepper

Method
1. Heat the oil in a tagine or large casserole dish
2. Add the onion, rosemary, ginger and chillies and cook for 5-6 minutes until the onions soften.
3. Add the chicken thighs and cinnamon stick and brown the chicken on both sides
4. Stir in the apricots, honey and chopped tomatoes. Bring to the boil then reduce the heat. Cover and simmer gently for 35-40 minutes. Season to taste.

Serve with coriander and lemon couscous or with wholemeal or white pitta bread.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文化]007 Skyfall 空降危機

James Bond系列電影五十週年了,說起來,二〇一二年的英國有許多值得紀念的里程碑,有女王登基六十年,有奧運,連龐德電影都五十年了,不僅英國郵政發行郵票紀念,巴比肯中心策劃特展,巡迴到別國去,奧運開幕式上,女王還親自下海,跟Daniel Craig合體拍攝短片,雖然台詞只有一句 'Good evening, Mr Bond',女王的演出硬是要得。以這麼高規格的待遇幫年底上映的Skyfall打廣告,大概也只有為國奉獻五十年的龐德有此殊榮吧!

Daniel Craig其他的龐德作品我並沒有看過,老實說,我看比較多的反而是Pierce Brosnan的作品,小時候常聽我爸講Sean Connery,是我比較有印象的007情報員。相較Die Another Day,或是Tomorrow Never Dies中出現的高科技產品、毀滅性武器而言,Skyfall倒顯得反樸歸真了,不管是Q交給他的新型玩意兒,還是最後致命一擊的武器,不玩花俏把戲,倒感覺復古了。(關於復古,龐德的代步工具也是一絕)

所以這集也回到人性本身,講親情、背叛、創傷,也不走科幻片路線,雖然龐德在片子一開頭就被射傷掉下橋還沒死,仍不免顯出老態。龐德本人也不再是獨霸一方的英雄,MI6的其他團隊角色的戲份比重也增加了,比如Moneypenny以及Q。M夫人自然是本片最吃重的角色,尤其是片中公開的一段statement,或許也正是本片想傳達對於「國家安全」的反思吧。

至於反派的Silva,我是在BBC的Graham Norton Show看幾位演員上節目,才對他比較有印象,(本人跟片子實在差太多),看到最後十五分鐘,我忽然有種「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死」的不耐感,演技真的很棒,只是最後的對決在我看來有點冗長......

龐德女郎這次的戲份比例就低一些了,而且養眼的畫面也不多......(我目前心目中最佳的龐德女郎是英國女皇,無人能出其右)

就一個在倫敦生活的人來說,片中看到許多倫敦街景是很讓人興奮的,不只市中心國會大廈國家藝廊,還出現東南倫敦SE14、SE8的街景,其中還有我幾乎天天經過的轉角。地鐵站的場景也讓人看得很過癮,尤其是我每次看到都很想當溜滑梯溜下去的手扶梯,龐德居然就真的滑下去了......某個車廂內場景也讓我發現與現實生活不太符合的地方。XD

整體來說,是非常好看的電影。幾個城市在片中拍得很有味道。伊斯坦堡的飛車追逐,據說劇組還特別因為保護古蹟,把古蹟原本的瓦片卸下來,拍完再裝回去。上海的繁華、澳門的燈紅酒綠也忒是眩目。事先就知道龐德電影很多置入性行銷,看預告片前近20分鐘的廣告,纔體認到真的很多!簡直從頭到腳都包了。

除了Graham Norton Show之外,BBC另一個專門介紹車子的節目Top Gear還為觀眾整理了50年的龐德座駕,主持人還實驗車子是不是可以真的變成潛水艇(真是太有實驗精神/無聊),也因為留意電影相關新聞,才發現原來倫敦運輸局還特別有個電影部門,專門受理相關拍攝申請,還有網站整理電影場景,供影迷按圖索驥,真是值得有志以電影行銷城市的政府部門好好學習(喂),據說蘇格蘭拍攝地點附近,還推出龐德主題行程,實在是非常會做生意。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文化]當代娜拉的習題



 影片出自衛報網站:
Nora, now: A Doll's House film for the modern world

前些日子,因為Yahoo!新的執行長Marissa Mayer接下工作不久就要去生小孩,不知怎的,「女性是否能兼顧工作和家庭」這個老話題又再被提出,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在TED的演講點閱次數滿載,Anne-Marie Slaughter的文章標題更點出許多人的困惑: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 

與上上個世紀的女人相比,這個世紀的女人,有極高的比率能夠投票(在BBC前陣子的影集,Parade's End裡有很多關於這件事的描繪),對婚姻和情慾有自主權,還有不讓鬚眉的教育程度,但女性真的快樂嗎?真的能夠得到所有她們想要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演講和文字的威力,或許都比不上這支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致敬的短片,或許,這也是藝術和表演的魅力?

不若易卜生筆下,十九世紀末的娜拉,這位二十一世紀的娜拉,有自己的工作,辛苦地在員工和妻子、母親等三個角色中維持平衡。她不是頭銜響亮的營運長,她是每日每日穿著球鞋通勤上班,在包包裡帶著高跟鞋,學會迅速完妝的上班族,平凡地就像身邊的人。

從導演Carrie Cracknell的文字中,赫然發現原來玩偶之家這故事,設定在百餘年前的挪威。印象中我看過的現場演出版本,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 2006國家劇院的演出。歐斯特麥耶的娜拉像金絲雀活在美麗的鳥籠中,結局卻出人意表地反抗了。

經典文本隨著時間過去,不斷詮釋改編,如果每個世代的女人觀後都感戚戚焉,是否表示這問題依舊沒有最佳解?

娜拉出走之後,下一步要去哪裡?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文化]The Queen: Art and Imag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的 The Queen: Art and Image 展覽,是2012慶祝女王鑽禧活動中,感覺比較安靜的一個。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收藏有許多皇室人像,不過幾次前去,都是趕著看特展,還沒機會好好看常設展。

先前在V&A博物館也看過Cecil Beaton的一系列王室照片展覽,還展出女王親筆寫的感謝信,還有Beaton自己的日記,有一些照片是重複的,尤其是女王抱著剛出生的安德魯王子(他似乎是史上隔了幾十年後,是「媽媽在當女王」時出生的寶寶,想來應該隔很久,畢竟上一個在位的女王是維多利亞女王,然後查爾斯跟安妮公主出生時,伊莉莎白二世也還沒即位),相較於V&A展覽多單純以時序呈現照片,NPG的展覽還將女王登基至今,其個人作為文化表徵,與英國社會的變化相連結。

有些事情習以為常,便覺得理所當然。例如鈔票、硬幣,還有英國各個大使館要懸掛的女王肖像,都是每隔十年左右要重拍的,攝影師拍出來的作品,當然得經過女王核可,才能使用。想以前台幣上頭的人如孫中山、蔣中正,都是早已故去的人,也就沒有「硬幣上的人像會隨時間變老」這種事。不過,在展間裡看著她從年輕到老的紀錄,想想她作同一分工作做了六十年,真的是很了不起。

展覽裡黛妃結婚當天後台的一張照片,算是世紀婚禮中,很可愛的一張照片。花童不小心跌倒了,而身為新娘的戴安娜,是花童的幼稚園老師,彎下腰來看看她,而女王具有威儀地站在一旁。作品旁的解說牌,說這或許是80年代皇室焦點轉移的象徵--年輕貌美的黛妃,從結婚那天起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狗仔追逐的對象,直到1997年的那場車禍。

九零年代起,以女王為主題創作的作品也見多元,不見得都描繪女王美麗的一面。如Lucian Freud的女王像,呈現的便是她逐漸衰老的面容。另一幅巨型畫作則以馬賽克的方式,用上百張黛妃的小頭像,拼貼出女王的肖像(見此),網路上還可以看到這位藝術家Kim Dong-Yoo的其他作品。

經過了一個熱鬧的夏天,女王的鑽禧慶典在游船音樂會中落幕了,然後是精彩的奧運,女王化身龐德女郎的進場短片,仍是我現在白看不厭的娛樂。趕在展覽結束前一天看了展,步出NPG的時候,不知為何有點落寞呢。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文化]英國的烹飪節目

我在英國的興趣之一是看烹飪節目(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的愛好),忘記是怎麼開始的,大概是想多煮些新菜順便學料理英文吧,先前看《美味關係》,很喜歡Julia Child的電視名廚故事,出國前就知道的,大概就是Jamie Oliver跟Nigela Lawson,除了他們兩位之外,我跟我室友還喜歡看Nigel Slater,即電影《Toast》的主人翁,他本人還在片尾出現;由前模特兒轉行的Lorraine Pascale,還有巴黎小廚房的Rachel Khoo,以及米其林二星主廚Raymond Blanc;後兩位專長為法式料理。

忘記在哪看過報導,英國的食物有著惡名昭彰的名聲,卻有數量極高的美食、烹調節目,不知是否想極力扭轉這個刻板印象兼改善飲食文化,鼓勵觀眾動手做,幾乎每個節
目都強調Simple, Easy, Delicious,大概扣掉你洗碗的時間,一個菜可以在半小時內做好上桌,要不至少也可以在半小時內進烤箱,對照動輒要作上四五個小時的紅酒燉牛肉,這些新式英國食譜還不難做,並且常鼓勵觀眾在家裡可以找替代品,或是上超市買已經準備好的半成品,例如已經橄好的派皮,或是就算用高湯塊也沒關係。大概是要克服人們的惰性,怕食譜太複雜會讓他們投向Ready Meal的懷抱。(說到這,我就不太欣賞Jamie Oliver之前出30分鐘食譜的宣傳片,告訴大家得先準備ABCDE各種器材,算算買下來也要好幾十鎊,很容易就打退堂鼓了吧

觀察不同節目的拍攝手法,還有名廚的個人風格也是有趣,例如Nigella,常坐Black Cab上街買菜,她的新節目Nigellissima還時不時穿插義大利語,或是口語用非常難的形容詞,被一些評論家小酸了一下,馬上有各執一詞的網民出來附和、捍衛。Lorriaine Pascale則是騎著在倫敦也不多見的偉士牌摩托車,充分顯現時髦年輕感XD 看到目前為止,大概只有Nigel Slater提著購物袋,走路上附近的蔬果鋪、魚舖肉舖的購物方式,是我們兩個可以效法的。

另外一點則是可以看到食譜的季節性,夏天的時候超多免開火沙拉輕食,這陣子就會出現一些comfort food,或是當季的食材,像Nigel Slater就介紹用Swede代替馬鈴薯作mash,室友說他沒吃過Swede,其實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選擇性忽略它,如果不是看節目,大概也不會激起我的好奇心。妙的是,節目裡絕少出現廚師上超市的場景,大抵也是想鼓勵人多去獨立商店購物吧,其實獨立小店有時候還比超市更便宜啊。

看到目前為止,甜點類是Raymond Blanc的比較精彩,我倒是還沒做過Rachel Khoo的食譜,Lorraine Pascale的鹹食容易上手也省時,Nigella用的食材偏貴,而且常用大塊的肉,我們兩個人也吃不完,最常讓我們看得點頭如搗蒜想如法泡製的,是Nigel Slater的食譜,尤其「打開冰箱有什麼就拿來隨手變化」還有「隔夜菜變身」(我自己亂下的標題)的概念,深得喜歡作剩菜料理的室友所好。

我非常欣賞BBC網站在節目播出後可以上網找食譜的作法,雖然因為廚師未來有出書計劃,也不會每道菜都上刊,但內容詳盡,搜尋容易,還有烹飪技巧短片教學,給了英國飲食新風貌。先前台裔廚師Ching-He Huang受英國外交部邀請拍英國印象短片,她說英國人對飲食有open-mind,願意嚐試新東西,挺是有趣。先前她跟另一位名廚Ken Hom到中國拍飲食文化紀錄片,也有不少創新的食譜。老實說,看了這麼多飲食節目,那是我看得最飢腸轆轆的一個。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日常生活」之水電瓦斯絮叨

在英國的電跟瓦斯有數家供應商,前兩天,有一千兩百萬戶的英國電氣(British Gas)宣佈要調漲了,在地鐵上看到免費報頭條,讓我一出站就趕緊抓一份來瞧瞧,再找出賬單來比對費率,冬天到了,又是賬單爆炸時。因為已經搬了兩次家,外加陸續有朋友來來去去,前陣子發現我居然有個長達數頁的Before/After move清單,自己看都覺得我真是個囉嗦到無以復加的人。

電費跟瓦斯費的計算方式各家不同,依照燃料與計費方式又還有細項,簡直比學術引用格式還要複雜,我們選定無紙賬單、每月自行讀表上傳讀數、從銀行自動扣繳的方式,每月可以省下至少6%的折扣,英國電氣還附贈一個監控器,一端接著電表,一端放在可見處,可以隨時監控家裡的用電量,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意識到煮水壺跟電鍋吃電量大。(也算是一種後知後覺吧)這個監控器也讓我們會試著改變一些用電習慣來省電。

之前最讓我訝異的,是英國電氣還提供客戶免費改善房子保暖的服務(insulation),有些老式房屋的閣樓是儲物間,往往是暖氣外洩浪費的禍首之一,可惜我們住過的房子在結構上不符需求,所以沒能申請。有人提供免費服務讓你省賬單,多好!有趣的是,最新一期的Monocle雜誌上,提到英國政府的一個大眾行為學智庫小組,發現申請免費insulation服務的人偏少,原因是「想到要把閣樓清空以便施工就累」,那乾脆好人做到底,順便來提供「免費清閣樓」服務,來推廣insulation服務,整體來說,國家的能源支出也會減少。

除了燃料之外,倫敦的水都是泰晤士水公司負責,隨著房屋地區不同,有的有水表按度數收費,有的沒有,那就每月收一筆固定費。先前搬家時傻傻的,還跟客服確認「真的沒有水表嗎?」客服沒好氣地回我:「小姐,就算你把水龍頭24小時都開著,我們每個月還是收同樣的錢!」我猜想她在電話彼端恐怕很想翻白眼。某次上網,發現水公司贈送免費省水工具,居然有個「淋浴計時器」,小小漏斗附個吸盤,希望你每次洗澡可以控制在四分鐘內。

這些免費服務/贈品讓我大開眼界,想想,節約能源,聰明用水這些事,平常容易無感無覺,鼓勵、趣味的免費贈品,說不定更容易讓人接受,進而改變行為?